- A+
葶苈子又名大适、丁历,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种子。每年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打下种子,筛净杂质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辛苦,入肺、膀胱经,具有下气行水的功效,用于治疗肺壅喘急、痰饮咳嗽、水肿胀满等症,“专泻肺气,肺如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临床用名有葶苈子、炒葶苈子。
葶苈子是什么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苈子)和独行菜(北葶苈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均系野生。北葶苈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等地,南葶苈子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甘肃等地。
原植物生于山坡、田野和路旁。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以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最宜生长。
【采制】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种子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类白色,种脐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粘性较强。
【化学成分】含芥子甙(sinigrin)、脂肪油、蛋白质、糖类。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配大枣:泻肺行水,定喘消水。配大黄:肺肠同治;配杏仁:利水消饮;配防已:清热降湿、利水消肿。
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功能主治
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
第1步《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第2步《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第3步《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第4步《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第5步《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
第6步《纲目》:"通月经。"
第7步泻肺平喘,用于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卧之证。本品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咳。常佐大枣以缓其性,如《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临床常配苏子、桑白皮、杏仁等泻肺平喘。
第8步利水消肿,用于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壅实,则气化失司,水道不通而水肿胀满。本品泄肺气之壅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治腹水肿满属湿热蕴阻者,配防己、椒目、大黄,即己椒苈黄丸。治结胸证之胸胁积水,配杏仁、大黄、芒硝,即大陷胸丸。
(二)葶苈子的药理作用
抑制炎性渗出。
与白芥子相似,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使浆膜、滑膜、肺泡壁血管之炎性渗出减少并使渗出液重吸收。葶苈子尚有镇咳作用。
强心。
含强心苷成分。虽然含量很少,需大量使用才具有强心作用,能使猫心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并能使衰竭之心脏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
葶苈子苄基芥子油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本品对宫颈癌细胞株和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利尿作用:葶苈子有利尿作用。
止咳。
有研究认为,葶苈子炒制(温度不宜太高)后,芥子甙溶出量增高,止咳作用增强,且刺激性芥子油减少。止咳平喘可考虑采用炒制法。
【临床应用】
治疗胸腔、腹腔、心包积液。
治疗肺部白沫痰和痰多。
治疗肺心病慢性心衰。也能治疗其他心脏病之慢性心衰。
治疗关节腔积液。
(三)葶苈子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苦,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苦,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酸,有小毒。"
【归经】 入肺、膀胱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心、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
③《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胃。"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福利特权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