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第三, 按照一般的惯例,军衔译名应符合本国的习惯,即将外国语言译成本国语言时,凡本国语言有相应语词者,应"以我为主",尽量用本国常用的语词来表述。其实,世界各国的军衔称谓原本五花八门,但在翻译过来时,则按本国通行的军衔称谓,给预计统一的译名。如对英国"上将"军衔的译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是中国还没有实行军衔制,最初曾采用音译的办法,译作"执纳罗"。由于音译难以使人对茯等级地位得到一个确切的概念,"执纳罗"到底是个多大的官,人们仅从译名上无法得到一个直观的判断。后来改为套用当时中国清朝武职官员的等级来翻译,译为"二品官"。因为当时清朝武官分九品,将西方国家的元帅套为一品,上将则磁为二品。这样用品级来套译,较音译是个进步,总算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清末到民初,又先后译为"头等提督"、"正都统"、"大将校"、"大将军"等。直到北洋政府时期,才正式译为"上将",并沿用至今。
我国现在对各国上将或大将之上的最高一级军衔通常都译为元帅,而唯独对美国这一相应级别的军衔译为"五星上将",这既没有"以我为主",也没有与其他国家同一级别的军衔取得统一,显然是不合理的。以致于很多人都误认为英、法等国都设元帅衔,而美国未设。其实,英、法等国从来也没有设过叫"元帅"的军衔,这些国家所谓的"元帅"军衔本来有着各自的称谓:"如英国的"Marshal",法国的"Marcehal"等,只是在翻译时,将它们"汉化"为元帅。可见,军衔等级是人家设的,叫不叫元帅是自己的事。晚清时期,我国曾将西方国家的元帅译为"一品官",当时美国尚未设置"五星上将",否则的话,也会被译为"一品官",而与英、法等国的元帅别无二致。
第四, 对外国军衔名称的翻译,通常有直译和套译两种。直译就是直接将外文原电翻译过来,这种情况仅限于日本一国,如日本的"中将"、"少佐"、"上尉"等,汉译名和日文原词完全一样;套译则是按相当的军衔等级翻译成中文现行的军衔名称,如将法国的"师将军"(General Divesion)译作少将,将美国的"旅将军"(Brigadier General)译作准将,将日本的"将补"译作少将、"二佐"译作品校、"一曹"译作上士等,都是采用套译的办法。显然,所谓的美国"五星上将"的译名,既非直译,也非套译。"General of the Army"直译有"陆军将领"或"陆军统帅"的意思,套译应为"陆军元帅"。而"五星上将"如果作为非正式的俗称也未尚不可,但当作这一级军衔的汉译正式衔称,则不够严谨。特别是在军衔等级表上出现时,更显得不伦不类。其实,有些国家(如日本)就把美国的最高军衔译作元帅,我国历史上也称美国佩带5颗星徽的将领为元帅,如潘兴元帅、马歇尔元帅、麦克阿瑟元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韩国的军衔等级基本上仿照美军军衔,其将官军衔的识别标志(肩章)则与美军完全一样,但韩国佩带5颗星徽的最高军衔却称为元帅。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福利特权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