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宋神宗赵顼似乎是个王安石背后那个模糊、年迈的皇帝。实际上,这是个弱冠之年继位的少年天子,而且非常老练。他一手把控着朝中大局,先是重用王安石变法,之后将其罢相,自己走到前台亲自操刀,并开启了三大远征。
从赵光义开始就走下坡路的大宋,被他注入了闪电般的力量。
少年天子却老练:熙宁变法
赵顼的父亲在位没几年就驾崩了,基本没有什么政绩。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赵顼,没有惊慌失措,没有畏缩不前,没有丝毫的少年心性,也没有任何磨合期,一登基,他就开始娴熟地处理政务。
他英气勃勃,而且极富主见。他无需太后垂帘,也无惧大臣指点,他不愿受任何束缚,他要掌控自己命运。他要掌舵,他要改革,他要重塑往日辉煌。
他不图享受、不贪女色,也没有其它的爱好。每天早上上朝,接着参加讲学、召见大臣,中午回到禁宫,却也不休息,继续读书或审阅奏疏,一直工作到半夜。
他只知道全身心扑到国事当中。他对帝国的深层问题了若指掌。他深知,帝国盛世的隐忧存在已久,前朝皇帝未能及时扫清的积弊全部交给了自己,责任太大!首当其冲的就是财政枯竭。
大宋立国已经100 余年,似乎从赵光义北伐,它就走过了辉煌时代,帝国直入深秋。人们常用“积贫积弱”四个字来予以概括,这话说得一点没错。“积贫”指的是冗官、冗兵使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入不敷出;“积弱”指的是军队虽多、战斗力却不行,泱泱大国竟然要向契丹、西夏赠送岁币。
屈辱的外交、窘迫的财政,让年少的赵顼多少个日夜里仰天长叹。他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这种窘迫!
面对名臣云集、老臣环绕的朝堂,他一上手就双管齐下。一方面尊重他们,广泛地征求意见,借大臣之口将帝国症状公之于众。这是造舆论,也是减少今后的阻力。另一方面,他开始不动声色地布局人事。
很快,宰执班子中的老臣韩琦、欧阳修势力基本被扫荡一空。他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导师——王安石。
1069年二月十三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历经两年谋划,当天,21岁的赵顼力排众议,任命48岁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君臣一体、亦师亦臣,王安石即将踏上帝国政坛核心,展开“熙宁变法”。
君臣二人从高利贷、差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各方面将大地主大富豪的利益转移到国家,同时抑制兼并,推行丈量土地减少瞒报,支持垦荒、轻徭薄赋、推动淤田来发展农田水利。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福利特权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