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丹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副作用_用法用量

  • A+
所属分类:大杂烩百科

7.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7.1.丹参素对内源性胆固醇(Ch)合成的抑制作用:两性霉素B可与动物细胞膜上的Ch形成复合物,可使细胞膜上出现微孔,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在缺乏外源性Ch供给的条件下,若应用Ch合成抑制剂抑制内源性Ch的合成则可阻止上述复合物的形成,使细胞免受两性霉素B的杀伤作用,因此实验预先用含LPDS的培养液孵育细胞,使细胞处于无外源性Ch供给的条件下,此时将细胞分为3组,第1组不加Ch合成抑制剂、第2组加已知的高效Ch合成抑制Mevin-olin(6umol),第3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素,结果发现第1组细胞几乎全部死亡,而第2、3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第3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丹参素后,MTT反应所测得的OD值大小与丹参素浓度在10-100ul/孔浓度范围内呈量效关系(1/=0.023±0.00007x,r=0.97),即与存活细胞数之间呈正比关系。

7.2.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生成的影响:根据Wieland的方法改良制备,加丹参素制备的氧化LDL称之丹参素-OLDL;不加丹参素等抗氧化剂制备的氧化LDL称之OLDL,加维生素E制备的氧化脂蛋白称之维生素E-OLDL。按Schuh等人的方法测定,Ex515nm,Em553nm。结果表明,天然LDL(NLDL)及丹参素-OLDL的电泳迁移率均小于OLDL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丹参素-OLDL与NLDL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种LDL中脂质过氧化物(以MDA表示)含量见表18,丹参素-OLDL中MDA含量显着低于)LDL组,丹参素-OLDL中MDA含量稍低于VE-OLDL组,但二者无显着性差异,提示丹参素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8.抗菌、消炎作用:8.1.总丹参酮的抗菌作用:在体外抗菌试验中发现,丹参的乙醚提取物总丹参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耐药菌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总丹参酮中含有10个单体成分,分别进行抑菌试验,其中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和丹参酸甲酯有抑菌作用。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丹参新醌甲、乙和丙无抑菌作用。总丹参酮对临床分离出的8株耐青霉素、链霉素和金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50株耐红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均敏感。总丹参酮的最低抑菌浓度(62.5ug/ml)比小檗碱最大浓度(500ug/ml)的抑菌力还强。总丹参酮及其单体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尤以丹参新醌甲的效果为最强。从化学结构与抑制人型结核菌活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属菲醌类的丹参酮Ⅰ、属邻醌类的隐丹参酮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丹参酮ⅡA,均有较强的活性。认为二萜醌类成分的抑菌作用需要有一定的脂溶性。若母核上引入极性基团则活性降低。总丹参酮在25-50ug/ml浓度时,对铁锈色毛发癣菌和红色毛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以金霉素的阈下治疗量和2%总丹参酮悬液0.5ml合并应用。表明丹参酮可以加强金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8.2.丹参酮对大白鼠关节肿的抑制作用:8.2.1.对大白鼠蛋清性关节肿的影响:体重200-230g雄性大白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给药组每只灌胃2%丹参酮混悬液2.0ml;对照组给等量的淀粉悬液。实验前l日,预防给药2次,间隔7小时。给药后l日预防给药2次,间隔7小时。给药后l小时向大鼠右后足掌皮内注入新鲜蛋清0.1ml,注射后立即测量左侧踝关节周长。在注入蛋清后1、2、3、4、5和6小时各测量一次肿胀的右踝关节周长,左右周长之差为肿胀程度,在各时间内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说明丹参酮有明显地抑制大白鼠蛋清性关节肿的作用。

8.2.2.对大白鼠角叉菜胶关节肿的影响:体重170-220g雌性大白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给药组在实验前预防给2%丹参酮悬液两日,每天2次,间隔7小时,每只每次灌胃2.0ml。对照组给等量的淀粉悬液。实验当日给药后30分钟向大白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l%角叉菜胶0.1ml,注入致炎剂后立刻以排水法测量左足的体积,致炎后1、2、3、4、5和6分钟各测量右足体积一次,在第3小时测时后再给药1次,给药组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丹参酮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白鼠关节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所测各时间结果都有统计学意义。

8.2.3.对大白鼠右旋糖酐关节肿的影响:体重170-200g雌性大白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给药方法同角叉菜胶关节肿的实验。每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6%右旋糖酐0.1ml致炎,致炎后1、3、5和7小时重测大白鼠右后足体积,以各时间的右足体积减去左足体积为肿胀程度,两组肿胀程度在1、3、5和7小时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丹参酮对右旋糖酐所致大白鼠关节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8.2.4.对大白鼠甲醛性关节肿的影响:体重180-230g雌性大白鼠20只,分成两组。给药方法完全同角叉菜胶关节肿实验。致炎剂为2.5%甲醛0.1ml。致炎后1、3、5、7、24、48、72及96小时各测1次右足体积。结果表明:1小时两组没有明显差别,3、5、7、24及48小时各时间内两组差别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72小时对照组己开始自行恢复,96小时恢复更迅速。说明丹参酮对甲醛所致亚急性关节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8.2.5.对大白鼠感染性关节肿的实验治疗作用:雄性大白鼠,体重120-160g,每组10只。菌液和药物均同小白鼠实验治疗项。将培养18小时菌液做1:1稀释后备用。于实验前1日,分组后灌胃给药2次,间隔6小时,每次每只2ml。实验当天早晨再灌胃给药2ml,l小时后取0.1ml制备的菌液皮内注入大白鼠左脚掌,3小时后测量关节周长,将给药组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总丹参酮对大白鼠感染性关节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8.3.丹参注射液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部水肿的抑制作用:Wistar大白鼠,体重180-250g,分为两组。治疗组肌肉注射丹参注射液1ml,30分钟后于足跖部皮下注入1%角叉菜胶0.1ml,对照组肌肉注射等量生理水。结果可见丹参注射液可使水肿明显减轻,肿胀抑制率达51%。

8.4.对大白鼠甲醛性腹膜炎的影响:体重170-200g雄性大白鼠20只,分成两组。每鼠腹腔注入2%甲醛液1.0ml,36小时后处死,抽出腹腔渗出液并记录液量。两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给丹参酮组于注入甲醛前30分钟给药1次。次日再给药2次,间隔7小时。结果表明:丹参酮对甲醛所致的大白鼠腹膜炎有明显的抗渗出作用。丹参的抗炎作用机制不甚清楚,有人报道丹参注射液对大鼠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明显减低,并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可能是丹参抗炎作用环节之一。另有报道,用人白细胞与总丹参酮共同孵育l小时,可明显抑制白细胞趋势化性(Chemotaxia,即白细胞向趋化因子方向移动的有方向的运动),而对白细胞的随机运动(Randommotility,即白细胞所固有的不受趋化因子影响的无方向的运动)无影响。若延长孵育时间至19小时,则5ug/ml的总丹参酮已足以明显抑制白细胞趋化性及随机运动,抑制率分别为79和81%。这一结果与丹参酮明显抑制体内白细胞向炎症区的游走相一致。另从丹参酮的大鼠血中所测定PGF2a和PGE水平明显降低,进一步揭示了丹参的抗炎机制。

推荐阅读:养生保健品那个好?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福利特权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