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地下核工程

  • A+
所属分类:大杂烩百科

重庆市东面的涪陵区,有个绝秘的山洞,代号816,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就连山洞附近的居民,甚至建设者的家属,都不知道洞里面深藏着哪些秘密。前不久,这个神秘的山洞终于解密:816洞是与核有关系的军事工程。
李廷勇是涪陵市旅游局局长,走遍了涪陵和重庆的大小旅游景点,可是在816洞解密之前,他对这个神秘山洞里的秘密也一无所知。即使生活在附近的老百姓,也仅仅知道816是个保密的山洞。(图1)
816洞距离重庆市约130公里,现在全程由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连接。从重庆解放碑到816洞,需要1.5小时。
当年,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到涪陵后换乘到乌江的小船,再往大山里的816洞方向去,前后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到达。
汽车出涪陵向东北方向行驶,大约半小时到白涛镇,过乌江大桥,车行没多远就是一片连绵的大山。当地人叫金子山的一座高山,面对着乌江支流的一面,山腰处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山洞,这就是那座神秘的816地下核工程的组成部分。放眼望去,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大烟囱,坐落在山上,高耸入云。
在核工程中这个烟囱做什么用呢?
徐焰(国防大学党史、军史教授):每个核电站都有类似的烟囱,但这些烟囱是不冒烟的烟囱。而是通过抽风和自然排风把放射性气体排出去。这个烟囱是由山腰处150米深的竖井和地面上的烟囱组成的。
在烟囱底下仰望,高大的烟囱好似插入云端。从烟囱底部的透气孔喊一声,回响能持续十多秒钟。在当年的条件下,建成这么高的烟囱,非常困难,由此可见整个核武器工程建设的难度。那么这个核反应堆山洞到底有多大,有多深呢?
816洞的洞口非常高大而宽阔,使人感到震撼,由洞口向里望去,似乎望不到尽头。
816洞是个巨大的地下工程,主体工程由导洞与外面相接,洞中可以通行大型车辆,内部各个建筑之间,由若干的分支导洞相连接。各种施工洞、主导洞、供水洞、排水洞,和各种工艺管沟,加在一起总长21公里。主体洞长400米,共有18个导洞,导洞与导洞之间由多层横向连接的洞组成,导洞总长5000米,犹如上下纵横交错的地下迷宫,总面积达到10.4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世上罕见的浩大军事工程。(图2)
如此庞大、复杂的816洞体,简直就是一个地下迷宫,甚至使人不敢相信这是人工开凿的山洞。沿主通道在洞中乘车而行,可以看到旁边的支洞,这些支洞也似乎没有尽头。816洞结构非常复杂,洞内最宽处能达35米~40米,这些都是围绕着核反应堆的工作需要而设计、建设的工程。(图3)
核反应堆主体洞口有一座加了铅的巨大而厚实的钢铁大门。一个人都推不动。这是用来防止核泄漏,屏蔽核辐射的大门。
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同时也让世人对核武器的巨大威力有了清醒的认识。原子弹威力如此巨大,生产原子弹原料的核反应堆也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所以选择在什么地方建设核反应堆也就成了非常重要而慎重的事情。
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开始恶化,中央和军委认为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的中苏战争,为了防止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国防武器研制及生产体系受到军事打击,开始向内陆地区搬迁大型的工业企业和国防项目。为此把国家从北向南,从沿海到内陆划分为三条线,重点是把这些企业或项目搬迁到安全的三线地区去,以确保国家的国防工业安全。所谓三线就是比较安全的地区,像云、贵、川这样的内陆山区。
为什么816核工程要选在离重庆不太远的涪陵附近建设呢?况且当时涪陵城区也是人口接近30万的城市。
当年在选择核工程建设地点时,中央和军委提出了“山、散、洞”的要求,意即“山区、分散、钻洞”,还有“靠山近水扎大营”的提法。因为核反应堆工作时,需要大量的冷却水,必须靠近丰富的水源地。中央军委密令指示,核工程必须进洞,保证在战争爆发时,能抗住原子弹、氢弹的打击,即使百万吨级的核弹空爆,也能保障下边的核反应堆照常工作。
因此“山区、分散、建洞”的思路,及要有足够厚度的抗击氢弹打击的岩石结构山体,成为选择建设816核反应堆工程地址的基本要求。当初核反应堆的设计师们,为了选这个建设地点,可以说费尽了周折。
在这里建核反应堆的考察工作持续进行了一年多。当时有一个姓文的局长,原属贺龙部队,他建议:涪陵、白涛这一带靠着乌江,山也比较大,可以到那儿看看。当时选址、修建等一切工作都属高度机密。1966年8月,中央专委会主任周恩来总理,及聂荣臻、贺龙等领导同志批准了这个报告。
这个巨大的地下工程,如此之大,施工如此之艰巨,即使现在来看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30多年前就更加困难。那么,当时到底有哪些部队或单位曾经参与该工程建设呢?
前前后后,参与816工程建设的超过6万人,除816本厂职工,还有工程兵第54师官兵两万人,及交通部第二公路局第二公路处几千人。
生产原子弹的材料只有铀235和钚239两种元素,钚239在自然条件下不存在。铀在地球上的储量比黄金还少得多,自然铀中,具有裂变特性的铀235仅占0.72%,其他都是不能裂变的铀238。那么,能不能利用铀238呢?研究发现,通过核反应堆用中子轰击铀238就可以变成钚239。这就是原子弹的核原料钚239。难道816核反应堆就是生产钚239的核反应堆吗?
针对工作目标的不同,核反应堆分为研究型、发电型和生产型反应堆。
816地下核工程就是建设生产型核反应堆。这个巨大的地下工程,是在花岗岩山体中开洞建造,建成总高69米,由9层洞体组成的核反应堆大楼。第8层是反应堆的主反应大厅,高21米,第9层是整个反应堆的主控室。主反应堆附近设有配套的洞内核电站,及多个核燃料废弃物堆放室。(图4)
核反应堆内的铀235在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热量,如果不及时冷却,就会形成能量堆积引发爆炸,原子弹的原理就是这种能量的集中释放。核反应堆堆芯的水冷却后,必须在洞中的蓄水池里存放一年,待放射性消失后才能排出洞外。在主反应堆附近的水泵站房,为了安全和抗打击,配备两套水泵站,两个房间相互独立,水泥墙的建筑质量非常好。
核反应堆的核心部分是反应堆堆芯,在这部分的控制系统中,使用当时我国最先进的计算机。那时,反应堆堆芯及相关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816工程的庞大工程体系、巨大的工程量堪比今日的长江三峡大坝。816工程一旦建成,它将是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图5)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建设绝密的816核反应堆项目,征兵是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当年,陈怀文就是这样来到重庆涪陵白涛镇的。他是满怀希望奔着与8341中央警卫部队一字之差的8342部队去的,渴望成为毛主席身边的警卫战士。
陈怀文坐上火车,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火车奔驰的方向不是北京,而是从石家庄向南,一直开到了重庆。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参加816核反应堆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与保卫毛主席、党中央处于同等重要程度。(图6)
火车把这些新兵一直拉到重庆,下了火车坐江轮。到了涪陵,又换乘小船,来到一处叫白涛的山沟里。陈怀文没有想到,小河边上的土房就是他们的营区,前后有6万人曾经住过这里,与家里通信不能泄露这里的真实地址和工作。
他更没想到,他们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挖山洞。由于建设816地下核工程洞的任务艰巨,重要,所以也对这些新兵提出了非常高的政治和军事素质要求。
这批新兵接受了两个月的训练后才知道,他们所属的8342特种部队,是中央军委直属的工程兵第54师部队,这支部队承担的任务就是建设绝密的军事工程。
陈怀文感到窝囊,当兵不是痛痛快快上前线打仗,而是钻到山沟里开山洞,和他老家的煤矿工人一样。经过两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才知道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与陈怀文一样,当时许多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白涛,都处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时甚至有这样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两个同乡战士入伍后,奉命派到白涛工作,两人在火车上相遇。一路之上聊天,聊友情,聊同学时的生活。到了重庆后,两人分手,告别。之后,在驶往涪陵的轮船上又见面了,都说这么巧又遇上了。他们聊到涪陵,下船,分手告别。却又在驶往乌江的船上再次相遇,同船到了白涛。二人到白涛之后,彼此都不问也不说到哪儿去,再一次分手。最终,他们报到时再次相见,才知道原来两人是到同一个地方工作。
与陈怀文同时来到白涛的,还有许许多多老兵,前后共有6万多名官兵、技术人员,参加了816核工程建设,816地下核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建造的洞体工程之一。可是,直到陈怀文20世纪80年代转业到地方工作,他都不知道自己当年建设的到底是一项什么保密工程。
据陈怀文回忆,他们施工时,只知道自己所在部队负责的那一段任务,就是打山洞,往前掘进。而其他战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程的规模、用途是什么等他们都不知道。后来,他调到团政治处、师政治部工作,仍然弄不清这些,不知道这个工程到底是干什么的。直到816工程解密了,他才知他们为之艰苦奋斗建设的工程是多么巨大,多么宏伟。
离816洞不远处有个地方叫“一碗水”,如今这里成为一座烈士陵园,安葬着参与816工程建设牺牲和故的战友们,共有53位烈士和18位故的官兵。人们肃穆面对这些墓碑时,可以想见当年816工程建设的艰难和所付出的代价。(图7)
陈怀文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816洞核反应堆工程,他自己也在建设过程中成长和进步:第一年陈怀文被评为标兵,当了副班长,第二年提干,后又调到团机关和师机关,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师撤销,陈怀文转业到地方工作。其实陈怀文只是816工程建设的一个代表,这些当年的建设者直到今天,都对816工程怀有特殊的感情。
作为一位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老战士,陈怀文听说816工程解密了,也没有投入使用。他想,当年他们流血流汗拼命干,牺牲了那么多战友,是不是白干了?
可是,当他重回他们为之艰苦奋斗的816工程,他认为,当年在我们受到核威胁的严重形势下,国家不拥有自己的核威慑力不行。他们没白干,值得。
这一次,他才看到了816工程的全貌,这么宏伟,这么壮观,根本想象不到它有这么大。(图8)
816核工程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长城精神,这种精神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当年建设816地下工程,就称作构筑反侵略的地下长城。现在人们参观816工程,都为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所震撼。它作为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成我国战略布局的改变,为了开发大西部,做出了不朽的功绩。通过参观816工程,学习这种精神,就是继承前辈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启发后人思考,国防工程怎么很好地贯彻与国民经济建设结合、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使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效益。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福利特权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